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經學史專題二
Seminar on Scholarl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s(Ⅱ)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素卿 
課號
CHIN7420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0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中文研討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主幹,流貫二千多年。每一時期的經學家率皆由其時代出發,詮經釋義,或針砭時弊,或安身立命,煥發出不同的思想光采。本學期為經學史專題二,針對魏晉南北朝以迄宋元明之經學史議題,擬訂若干專題,進行研讀與討論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旨在引導研究生探究經學史的流變及其重要議題,進而思索經學的意義與研究方向。

 
課程要求
一、修課學生需自行閱讀劉師培、皮錫瑞、馬宗霍三家之經學史。
二、課程之進行,講授、學生報告、討論,三者並重,每次上課均須發言,學習提問,參與討論。
三、學期中需作1-2次專題報告,期末交一篇合乎學術論文標準之書面報告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視需要另訂討論時間。 
指定閱讀
劉師培,《經學教科書》第一冊。劉申叔先生遺書本。
皮錫瑞,《經學歷史》。光緒三十三年刊。
馬宗霍,《中國經學史》,臺灣商務印書館,1936。



 
參考書目
劉師培,《經學教科書》第一冊。劉申叔先生遺書本。
皮錫瑞,《經學歷史》。光緒三十三年刊。
馬宗霍,《中國經學史》,臺灣商務印書館,1936。
徐復觀,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》。台北:學生書局,1982。李威熊,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(上冊)》。台北:文史哲,1988。
甘雲鵬,《經學源流考》十七卷。台北:維新(新甘氏家藏本)。甘氏自序於光緒四年。
林慶彰,《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》(上) (下)。台北:文史哲,1992-1994。
林慶彰主編,《經學研究論著目錄(1912-1987)》。台北:漢學研究中心,1989。
林慶彰主編,《經學研究論著目錄(1988-1992)》。台北:漢學研究中心,1995。
林慶彰主編,《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(1900-1992)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1993。

[日本]加賀榮治:《中國古典解釋史(魏晉篇)》,東京:勁草書房,昭和39年(1964)。
簡博賢:《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》,臺北:黎明文化公司,1975。
───:《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》,臺北:三民書局,1986。
汪惠敏:《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》,台北:漢京文化公司,1981。
田漢雲:《六朝經學與玄學》,南京:南京大學,2003。
章權才:《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》,廣東人民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討論及其他平時表現 
30% 
每周上課均須先行閱讀資料,提出問題, 作好討論之準備。 
2. 
專題導讀(口頭報告) 
30% 
每人至少作一次專題導讀之口頭報告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自訂主題, 撰寫一篇合乎學術論文標準之書面報告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介紹與規畫。
魏晉至唐之經學概說 
第2週
2/27  調整放假。 
第3週
3/06  魏晉至唐之經學概說
 
第4週
3/13  魏晉至唐之《易》學
--王弼《易注》與玄理《易》學
 
第5週
3/20  魏晉至唐之《尚書》學
--偽古文《尚書》的流傳與發展
 
第6週
3/27  魏晉至唐之《論語》學
--從何晏《論語集解》到皇侃《論語集解義疏》 
第7週
4/03  放假日。 
第8週
4/10  隋唐經學--二劉經說與《五經正義》 
第9週
4/17  隋唐經學--《五經正義》 
第10週
4/24  唐宋間之義疏 
第11週
5/01  中唐經學之新變——啖趙陸之《春秋》學 
第12週
5/08  魏晉至唐之經學:綜合討論
宋元明之經學概說 
第13週
5/15  宋元明之《春秋》學 
第14週
5/22  宋元明之《詩經》學 
第15週
5/29  調整放假。 
第16週
6/05  宋元明之《四書》學
 
第17週
6/12  明清之官修經書